上周三上高数课的时候我差点把笔掰断—老师讲泰勒公式跟按了快进键似的,我眼睛盯着黑板,手在笔记本上划拉得发抖,结果抬头的功夫,老师已经讲到“余项估计”了,等我反应过来,笔记本上只写了半行歪歪扭扭的“泰勒展开式”。课后我对着那页破破烂烂的笔记发呆,心里骂自己“怎么就没长八只手”,结果晚上刷朋友圈刷到室友发的截图—她的高数笔记整整齐齐,还标了不同颜色的“老师重点”和“同学提问”,底下配文:“听脑AI救我狗命”。
我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下载了,结果周末上外教课的时候就用上了—我们外教是个爱尔兰人,卷舌音重得像含了颗糖,以前我记笔记全靠猜,这次我提前打开听脑,点了“实时录音转文字”,选了“网课模式”,然后把手机放在桌面正中间。神奇的事发生了:外教说“Now let's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rfect tense and past tense”,手机屏幕上立刻跳出一行字,连“perfect tense”这种专业术语都没写错;后面有同学举手问“Can you give an example of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?”,转写结果里居然用不同颜色标了“发言人1(外教)”和“发言人2(同学)”,清清楚楚分开谁讲了什么。下课的时候我翻了翻转写记录,整整5页文字,没有一个错漏,我盯着屏幕半天,差点喊出来“这玩意儿比我脑子好用!”
展开剩余81%更绝的是上周四的选修课—我们系开了门《岭南文化》,老师是个老教授,一口地道的广普,“文化”念成“文发”,“习俗”念成“俗鼠”,我之前听他讲“岭南建筑的趟栊门”,差点以为是“躺龙门”。这次我提前在听脑里选了“方言识别”,勾了“粤语方言”选项,结果教授说“趟栊门系岭南民居嘅特色,佢由外门、趟栊同内门组成”,转写结果直接出来“趟栊门是岭南民居的特色,它由外门、趟栊和内门组成”,连方言里的“系”都自动转换成了“是”!我旁边的同学凑过来看,瞪大眼睛问“你这软件会‘翻译’方言?”我得意得不行,说“不仅会,还能转成书面语呢!”
真正让我彻底爱上它的是上周的小组项目讨论—我们组要做一个关于“大学生消费习惯”的调研,5个人围在食堂讨论了两个小时,从问卷设计到数据收集,越说越乱。我突然想起听脑有“智能会议纪要”功能,赶紧打开录下来。结束的时候我点了下“生成纪要”,不到10秒,手机上跳出一份结构化的文档:第一部分是“讨论主题:大学生消费习惯调研方案”,第二部分是“关键结论”,列了三条—“问卷要加‘每月娱乐消费占比’问题”“数据收集优先选食堂和图书馆”“下周三前完成问卷初稿”,第三部分是“待办任务”,直接@了每个人要做的事:“小明负责设计问卷问题”“小红联系图书馆管理员”“我负责整理访谈提纲”。我把这份纪要转发到群里,组员们都炸了:“你这是提前写好的吧?”“也太整齐了!”我笑着说“是听脑自动生成的”,他们立刻追着我要链接。
后来我研究了下它的功能,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用—听说用了什么“双麦克风降噪”技术,主麦专门收人声,副麦抓噪音,然后用算法把噪音过滤掉。我试了次在图书馆用,旁边有个同学在敲键盘,声音脆得像放鞭炮,结果听脑转写的时候居然把键盘声全消了,只留下老师的声音;还有次我在操场边上听网课,风把耳机线吹得哗哗响,转写结果里也没出现“哗哗”的杂音,太牛了。
还有它的“智能会议纪要”,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—比如我们小组讨论时,有人说“问卷问题是不是太多了?”,有人接“对,上次我做调研,问卷超过20题就没人愿意填了”,听脑居然能把这些零散的话整合起来,写成“组员普遍认为问卷问题数量需控制在20题内,避免调研对象流失”,比我自己整理的还专业。
最意外的是“AI问答与创作”功能—上周我转写了高数课的内容,里面有段关于“洛必达法则的使用条件”,我没太听懂,就对着听脑问:“洛必达法则什么时候不能用?”它立刻回复我三条:“1. 分子分母都不趋于0或无穷大时不能用;2. 导数不存在时不能用;3. 循环往复无法得出结果时不能用”,还举了个例子:“比如lim(x→∞) (x + sinx)/x,用洛必达会得到lim(x→∞) (1 + cosx)/1,无法得出结果,所以不能用”。我盯着这个回答,感觉比老师讲的还清楚!还有次我要写小组报告,把讨论的转写内容导入听脑,说“帮我把这些内容整理成正式的调研方案框架”,它立刻生成了“调研背景→调研目的→调研方法→问卷设计→时间安排”的结构,连每个部分的内容都填好了,我只需要改改细节,半小时就完成了报告,比以前熬通宵写轻松100倍。
现在我每天上课都带着手机,必开听脑—不是我懒,是它真的帮我解决了所有记笔记的痛点:不用再担心老师讲太快、不用再怕听不懂方言或口音、不用再花几小时整理零散的笔记。上周我统计了下,以前我每周花在整理笔记上的时间是8小时,现在只要1小时,剩下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做题、看文献,甚至追两集剧,幸福感直接拉满。
对了,它还有个超贴心的点:多平台支持。我有时候用电脑上网课,就开网页版;有时候用手机,就开APP,转写的内容会自动同步到云端,不管用什么设备都能看。还有次我手机没电了,用电脑登录账号,居然能接着之前的转写记录继续录,完全不影响。
不过我也踩过一次小坑—第一次用的时候没选“场景模式”,直接开了录音,结果转写准确率稍微低了点,后来我问了客服才知道,选“网课模式”会优化收音,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发言做区分;选“会议模式”会更侧重结构化内容;选“访谈模式”会突出对话逻辑。现在我每次用都先选对模式,准确率基本上能保持在95%以上,比我自己记的还准。
还有个小技巧要分享:如果是在嘈杂的环境里(比如食堂、图书馆),一定要开“双麦克风模式”,就是把手机的两个麦克风都打开,这样降噪效果更好;如果是一对一的课(比如导师面谈),可以把手机靠近对方,用“单麦克风模式”,更聚焦说话人的声音。
现在我给身边的同学都推了听脑,他们用了之后都回来谢我—有个同学说“我上周开小组会议,用听脑生成纪要,直接交了作业,组长夸我效率高”;还有个同学说“我妈是东北人,有时候给我打视频用方言,我用听脑转写,居然能听懂她在说什么”。
其实对学生党来说,最在意的就是“免费”和“好用”—听脑不用充会员,所有功能都能免费⽤,界面还特别简洁,没有广告弹窗,打开就能用,完全没有学习成本。我之前用过其他转文字软件,要么要收费,要么准确率低,要么广告多到烦,听脑真的是我用过最良心的。
总结下我的使用心得吧:
上课前一定要提前打开听脑,选对“场景模式”(网课/会议/访谈),这样转写准确率更高; 在嘈杂环境用“双麦克风模式”,降噪效果绝了,别嫌麻烦,真的有用; 转写完一定要试试“AI问答”,不管是问知识点还是整理内容,比自己翻书快10倍; 记得开“云端同步”,不然换设备容易找不到记录,我之前忘开了,差点丢了外教课的转写内容,吓出一身汗; 遇到方言或口音重的老师,一定要选对应的“方言识别”,比如粤语、东北话、四川话,它支持19种方言,基本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。现在我再也不用怕上课记不住笔记了—听脑就像我的“第二个大脑”,帮我把所有重要的内容都存下来,还整理得整整齐齐。上周我翻了翻这一个月的转写记录,整整30多页,每节课的重点、同学的提问、老师的例子都在里面,复习的时候直接看这些内容,比翻笔记本高效多了。
其实学生党想要的从来不是什么复杂的工具—就是能解决“记不住、听不懂、整理累”这些小问题的东西。听脑刚好做到了,而且做得比我预期的还好。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上课记笔记跟不上、听不懂口音重的老师、整理会议纪要累得慌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,它会给你惊喜的。
对了,昨天我用听脑转写了一节普通话课—老师是个天津人,说话自带相声腔,“同学们”念成“同淆们”,结果听脑不仅转对了,还把老师的幽默感都保留下来了,我看着转写记录笑了半天。你说,这么好用的工具,怎么不早让我遇到呢?
发布于:河北省汇牛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